直擊未來產業丨深化“十五五”時期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工作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13 點擊: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并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未來產業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是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的有力引擎。“十五五”時期做好未來產業領域方向的科學遴選和動態優化,對搶占科技制高點、培育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產業謀篇布局的重要任務
遴選具體領域方向,是“十五五”時期未來產業謀篇布局的重要任務,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未來產業領域方向的遴選體現了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和發展導向。
“十二五”時期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在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定義和方向的同時,確立了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核心遴選依據,基于此布局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領域,開啟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篇章。“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數字創意產業新增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篇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章節中,首次提出“未來產業”概念,謀劃布局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六大方向。從“十二五”時期超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到“十五五”謀劃布局未來產業,體現了我國產業梯次發展格局,彰顯了國家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頂層設計和前瞻布局。
二是未來產業領域方向的遴選體現了對產業發展規律的認識和發展方式的探索。
未來產業具有前沿性、成長性、顛覆性、不確定性等特征,技術研發周期長、產業化培育過程復雜。其發展呈現出供給創造需求的典型特點,本質上是一個“干中學”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躍升過程。因此,未來產業領域方向的遴選需要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通過持續的技術路線探索和產業規律總結,實現產業方向的多元化布局,為創新試錯預留空間。同時,通過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在持續探索中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多元主體協同效應,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戰略布局形成發展合力。
三是未來產業領域方向的遴選體現了對產業合理布局和科學規劃的更高要求。
我國憑借完整的產業體系、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以及人才、數據、知識產權等新型生產要素的顯著優勢,為未來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各地培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構建起梯度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未來產業的科學遴選應立足新型生產要素的特點,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注重區域差異化布局,從而有效規避同質化競爭。通過科學遴選未來產業方向,有效促進新要素組合,加快形成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新需求,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問題
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將有力推動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把握戰略主動、構筑發展優勢,但我國在遴選未來產業具體領域方向方面還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國家對于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缺乏統一指導。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未來產業的六大領域方向,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出臺《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重點推進六大未來產業發展,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探索未來產業布局。但國家層面在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上缺乏統一指導,頂層設計有待完善。各部委主要從各自職能角度提出未來產業方向,導致不同部門提出的重點方向存在差異。同時,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重點領域方向指引,地方在布局未來產業時無所適從,導致相關部門和地區分散發力,未來產業發展呈現出“小而散”的特點。
二是地方未來產業領域方向布局趨同,重點不突出。
當前,地方對未來產業的發展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形成一系列頗具創新性的做法,但存在對未來產業認識不清、統籌謀劃缺失、發展重點不突出、產業領域求全求大等問題。地方在領域方向選擇時沒有面向本地的科技與產業基礎進行深入分析,為了防止重大遺漏導致選擇面偏寬趨同,未能集中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產業。部分地方未來產業布局出現“扎堆”苗頭,遴選機制不完善,重點布局領域不明確,“一擁而上”導致資源錯配,出現未來產業發展長期戰略短期化、創新資源分散化、產業布局重復化等問題。
三是未來產業領域方向缺乏科學的遴選標準和方法。
我國在未來產業領域方向的遴選上缺乏科學統一的評判標準和方法體系。盡管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探索未來產業的遴選機制,但不同部門依據不同的參考標準,使得各地區難以準確識別適合自身發展的未來產業方向,不利于形成全國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具體原因是尚未建立分級分類的遴選標準體系;缺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產業分類維度不統一,容易造成重復布局。
做好遴選工作需從三方面發力
針對當前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好遴選工作需從以下幾方面發力,形成“遴選—評估—優化”的閉環,讓未來產業領域方向始終與發展需求同頻共振。
第一,加強國家對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的規劃指導。
應盡快出臺未來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在統籌銜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國際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前沿趨勢,科學界定未來產業邊界,明確重點發展方向。同時,應前瞻性地開展未來產業統計標準研究,制定統計分類目錄和指標體系。相關部門可聯合專業智庫機構,構建未來產業動態監測評估體系,建立健全產業目錄動態調整和多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確保政策體系的系統性、協調性和導向一致性,為地方培育未來產業、引導市場投資、優化科研布局等提供清晰、穩定的戰略指引。
第二,因地制宜加強地方層面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
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要立足本地科技水平、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系統梳理已布局的未來產業前沿技術領域、重點方向及政策舉措。在具體方向遴選時,深入分析本地研發投入、科教資源、人才儲備和產業成熟度等核心條件,重點把握技術變革趨勢與要素重構機遇,精準對接國家戰略與區域特色。通過橫向對比區域態勢,聚焦最具發展潛力和差異化優勢的領域,科學確定未來產業主導產業(原則上不超過三個)和若干關聯發展產業,形成重點突出、點面結合、關聯緊密的布局。
第三,提升未來產業領域方向遴選標準和方法的科學性。
充分發揮科學家、企業家和投資家的專業優勢,系統評估現有產業遴選標準和方法,建立科學量化的評價體系,為地方和行業遴選未來產業提供客觀依據。在具體賽道選擇和產業培育中,統籌考慮技術創新供給與市場需求,注重“干中學”的實踐積累,同時兼顧遠景規劃和場景應用,建立分級分類的動態調整機制。圍繞“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生態構建”的全鏈條發展路徑,從場景創新、要素集聚、制度完善等多維度進行綜合考量,通過實踐探索形成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作者王曉明、陳鳳分別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副研究員)
來源于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