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18 點擊:次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行動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豫政辦〔2025〕45號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9月5日
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行動方案
(2025—2027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全覆蓋行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和應用跨越式發展,全方位、深層次、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聚焦“兩高四著力”,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遵循產業轉型、企業改造、園區提升、產品創新、生態優化、底座構建六大工作路徑,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提供重要支撐。
到202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應用場景覆蓋范圍實現從單點突破向綜合集成躍升,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1600億元,建成全國重要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和創新應用示范區。
二、主要任務
(一)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全方位轉型。圍繞“7+28+N”產業鏈群編制數字化轉型“一圖四清單”(場景圖譜,數據要素、知識模型、工具軟件、人才技能要素清單),分行業推進數字化轉型。
1.新型材料產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成分—結構—性能”高精度預測模型,實現材料性能逆向設計,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建設覆蓋熔煉、軋制、退火等環節的智能工藝模型庫,依托大模型動態調整工藝條件,提升加工精度和節能降耗水平。運用機器視覺技術檢測材料裂紋、夾雜等表面缺陷和氣孔、縮松等內部缺陷,提高產品質量。
2.新能源汽車產業。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加強反應機理、關鍵材料、系統設計、制備工藝等技術攻關,發展高性能動力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建設柔性智能制造單元,發展模塊化生產方式,實現多車型混流生產。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升級,加快大模型在感知、規劃和控制等環節深度賦能,突破高階自動駕駛技術。
3.電子信息產業。運用人工智能算法提升生產、檢測環節精度和效率,實現設備預測性維護和質量控制。開展集成電路虛擬制造,降低對“設計—流片—測試”傳統研發模式依賴度,創新生產流程和模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產品模塊庫、設計知識庫和配置規則庫,靈活選擇處理器、內存、存儲和網絡等產品模塊,實現產品快速迭代。
4.先進裝備產業。支持企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智慧設備智能化輔助設計,發展遠程運維和大規模定制新模式,實現裝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工業互聯新型裝備,提升重大技術裝備成套研發能力。運用大模型融合各類生產和環境數據,提升裝備自主學習能力,實現環境智能感知和動態響應。
5.現代醫藥產業。加快大模型在藥物智能篩選、臨床試驗設計與分析、藥物合成工藝優化等領域應用,提升藥品研發生產效率和質量管理水平。打通生物學數據、醫療健康數據壁壘,加強中醫藥大模型構建和訓練,攻克中藥產品一致性難題。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輔助診斷檢測、腦機混合、肢體智能康復等領域應用,提高醫療器械特異性和靈敏度。
6.現代食品產業。將大模型、機器視覺、虛擬仿真等技術應用于生產制造全過程,實現產品質量視覺自動檢測、食材全流程追溯。運用物聯網技術、深度學習算法部署倉儲物流大模型,實現運輸路線優化和倉儲智能調配。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食品工藝、品質形成和衰減機制、風味強化等研究,加快產品品質升級。
7.現代輕紡產業。運用大模型模擬材料結構、預測材料性能,提升產品功能性和耐用性。運用擴展現實、數字孿生等技術發展沉浸式設計,推廣大規模場景化定制解決方案,實現產品高效交付。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趨勢預測、消費研究等領域應用,發展精準營銷、多語種智能客服、市場精準洞察等服務,拓展國內外市場。
(二)人工智能賦能企業全流程優化。以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倉儲物流、銷售服務和安全生產為重點,深化人工智能在企業全流程應用,建設智能應用場景、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1.研發設計智能化。聚焦產品從概念到生產快速轉化,運用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技術發展協同研發設計,將大模型與數字設計工具結合,對產品性能、壽命進行模擬和優化。構建仿真模型數據集,發展創成式設計、實時仿真等應用。
2.生產制造智能化。以智能生產調度、智能檢測、預測性維護等為重點,推動大模型與工業軟件融合,發展“人工智能+”排程排產、缺陷檢測等新模式,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基于實時生產數據開展節能降耗實踐,提升綠色生產水平。
3.經營管理智能化。以透明管理為重點,運用人工智能優化財務管控流程,實現業務活動資金及時響應。開展庫存狀況、供應鏈能力等預測分析,提高資金周轉效率。運用大模型對業務活動進行規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發展商業智能。
4.倉儲物流智能化。以智能倉儲管理和運輸決策為重點,部署自動導引車、協作機器人、無人機等系統,提升高強度重復作業效率。建立供應鏈智能模型,實現精準配送和準時交付。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優化物流路徑,降低燃油與時間成本。
5.銷售服務智能化。聚焦產品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全流程,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市場趨勢和行業偏好,通過個性化推薦和內容精準投放滿足客戶需求。發展數字人、商品三維模型等應用,提供實時咨詢和產品定制服務。建立人工智能售后服務系統,快速響應并解決客戶問題。
6.安全生產智能化。以隱患分析、實時監測和應急管理為重點,運用人工智能算法開展生產數據分析,實時監控生產環境,實現安全隱患量化評估和科學預防。運用數字孿生、混合現實等技術開展事故仿真與預案推演,實現智能推演和智能決策。
(三)人工智能賦能園區精細化管理。運用人工智能助力園區節能減排動態優化、安全生產智能監管、管理服務快速響應和產業鏈精準招商,打造高標準數字園區,提升精細化管理能力。
1.節能減排動態優化。推進人工智能與企業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等融合,提高能源和資源使用效率,建設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和綠色工業園區。實行碳排放預算管理,實現碳排放來源追蹤、碳排放趨勢分析、超排放預警。
2.安全監管協同高效。運用人工智能融合多源數據,實現人員行為、設備運行、污染源等全天候監測和預警。建設行為規范智能監管、設備與環境異常預警、智能巡檢與應急管理等場景,構建“事前預警—事中干預—事后追溯”閉環管理流程。
3.管理服務快速響應。建立智能服務系統,適配推送稅收優惠、資金申報、人才補貼等政策,精準對接設備租賃、投融資等信息,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建設智慧管理平臺,實現智能安防、設施管理、環境監測等數據實時共享和業務協同處理,提升園區管理效率和資源配置能力。
4.產業鏈精準招商。建立智慧招商系統,實現動態監測產業鏈趨勢、智能篩選目標企業和精準匹配資源,提升招商效率和質量。運用大模型構建企業畫像,優化選址和招商方案,快速匹配土地、用電、用水等要素資源,加快項目落地達產。
(四)發展智能裝備和產品。圍繞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終端、智能軟件服務等領域,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多元化產品創新,提升人工智能產業供給能力。
1.壯大智能裝備。加快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做強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整機,發展智能農機、智能礦山、智慧電氣、智能網聯車、智能無人機等裝備,推動優勢領域高端化提升。開發具身智能算法庫、動作庫、知識庫,建設異構機器人訓練場,加快具身智能機器人迭代演進。
2.突破人工智能終端。加快高端芯片研發,做強人工智能手機、個人計算機、大模型一體機等整機。圍繞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環保、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領域需求,發展智能傳感器、集成電路等高端元器件和人工智能視聽終端、醫養終端、車載終端、工業級人工智能終端,支持終端產品與大模型融合創新,探索全新產品形態。
3.發展智能軟件服務。加強首版次軟件研發,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經營管理等工業軟件和人工智能服務器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搶抓大模型開源機遇,開發仿真模擬、質量分析、檢驗檢測等垂直模型,推廣“模型即服務”。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打造“平臺+智能體”。
(五)優化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圍繞企業培育、技術創新、資本賦能、公共服務等領域,引進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生態。
1.梯度培育優勢企業。精準招引人工智能知名企業、上市企業,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全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支持中小企業深耕人工智能細分領域,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強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政策引導,提供全周期服務,打造科技型初創企業群體。
2.打造高能級創新載體。對接國內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設河南分中心或基地,加強省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建設,推動創新載體與企業對接合作。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攻關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3.健全投融資體系。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推進技術成果轉化。探索開發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貸(數轉貸)等政策性金融信貸產品。建立“募、投、管、退”全鏈條金融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人工智能企業上市融資。
4.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引進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制造業數字化服務商,建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人工智能產業賦能中心,推動技術攻關、場景建設、供需匹配。打造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孵化、檢驗檢測、市場推廣、人才引進、專業培訓等全流程服務。
(六)夯實人工智能賦能底座。圍繞算力和網絡設施、數據資源、大模型、標準和開源體系、安全保障等領域,強化要素供給,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夯實基礎。
1.完善算力和網絡設施。深度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加快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河南空港智算中心等建設,推進區域算力資源調度和協同。支持企業打造5G全連接工廠,爭創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加快二級節點建設和應用推廣。
2.開發數據資源。落實《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標準,建設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推動產業鏈數據資源匯集和共享。支持鄭州數據交易中心建設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專區,開發公共數據集。支持各地建設數據標注基地,建立標準化標注體系。
3.打造工業大模型。圍繞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先進裝備、現代食品、現代醫藥、現代輕紡、煤炭等8個重點行業和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產品服務、倉儲物流、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7個關鍵環節,打造“8×7”工業大模型矩陣。構建公共支撐底座,推動大模型集約建設和資源精準匹配。
4.健全標準和開源體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參與國家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人工智能開源生態,支持高水平開源項目在制造業領域推廣應用。探索建設人工智能軟硬件適配中心,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5.強化人工智能安全保障。落實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倫理治理要求,強化企業主體責任,促進行業自律和監管協同。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分類分級管理,開展企業數據識別備案、分級保護和安全風險評估。
三、保障措施
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要完善推進機制,細化工作措施,壓實工作責任,確保取得實效。省直有關部門要建立協調聯動推進機制,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推動本行動方案實施。統籌省級專項資金支持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技術創新、裝備產品、應用場景等。打造數字領航企業、數字化轉型“小燈塔”企業等標桿,推動先進經驗和成功模式復制推廣。深化與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對接交流,推動人工智能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組織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創新大賽等活動,建立多層次交流合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