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鏈”到“群”!成都重點產業鏈建設邁入新階段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2 點擊:次
9月22日,成都市召開重點產業鏈建設工作推進會,系統梳理現階段推進成效,明確下一周期攻堅方向。今年以來,成都以“9+9+10”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框架,推動重點產業鏈在規模增長、結構優化與創新突破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截至2025年7月,全市重點監測的7268家產業鏈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2%,利潤總額增幅達12.2%,產業呈現穩健上升態勢。
立足戰略使命:
從優勢鞏固到未來布局“成都重點產業鏈的遴選與布局,立足于現有產業基礎和城市資源稟賦,緊密遵循國家戰略指引和區域發展使命。”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他看來,成都的重點產業鏈建設不僅呼應了國家戰略和全省部署,更體現出成都產業發展的階段特征和未來布局。
因此,結合成都特色,重點產業鏈建設以“優勢—新興—未來”為主線,構建“9+9+10”現代化產業體系,即9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9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10大未來產業細分賽道。特色優勢產業在穩就業、增稅收、促增長等領域發揮關鍵支撐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爆發式增長潛力與廣闊發展前景;未來產業經歷3—10年的成長期,有望實現從技術突破到產業化跨越。
“這些重點產業鏈是從現代產業體系中篩選出的,具有政策和市場導向明確、增長速度較快的領域。我們將這些具有鏈式部署、產品牽引、上下游左右岸協同等特征,產業發展環境需要政府市場形成合力‘推一把’的領域作為產業體系建設的抓手,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該負責人表示。
從“鏈”到“群”:
產業生態構建漸趨成熟
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目前正處于從“單點突破”到“生態聚合”轉變的關鍵階段,“我們持續聚焦產業建圈強鏈,著眼于上下游協同、左右岸聯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與資金鏈的深度融合。”
在這一思路指引下,成都重點產業鏈建設顯示出系統性推進特征。特別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增速顯著。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2025年1-8月,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940億元、同比增長33%,占全省85%以上。不僅如此,成都還在人形機器人、智能巡檢系統、AI外科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形成全國影響力。
低空經濟、航空航天等新興賽道也展現出高速成長性。據了解,成都低空經濟已構建“研發—制造—運營—服務”全產業鏈,大型無人機產量和出口量居全國首位,2025年一季度飛行架次達32萬。2025年1—7月,全市實現航空航天產業鏈營收突破920億元,空天地一體化產業體系日趨完善。
銀發經濟與平臺經濟作為新晉重點產業鏈,正成為成都產業布局中的亮點。該負責人分析:“成都養老、康養產業市場廣闊、潛力巨大;2024年成都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9萬億元,網絡零售額超6600億元。將這兩條產業鏈納入重點建設發展體系,正是基于產業基礎與市場前景的綜合研判。”
推進機制創新:
以“專班”破瓶頸,以“場景”促應用
在推進機制上,成都采用“鏈長+專班”協同發力體系,對重點產業鏈成立市級專班,其中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集成電路等7大重點產業鏈,實施集中辦公、精準推進。據該負責人介紹,專班不僅包括產業部門,還納入科技、金融、政府基金等多方力量,“旨在打破部門邊界,形成政策和資源合力”。
值得關注的是,成都特別強調“場景賦能”在產業鏈建設中的核心作用。據了解,成都已圍繞人形機器人、智能駕駛、低空物流等新興領域開放了多個城市級試驗場景,推動創新產品首試首用。
“如果說傳統產業政策更注重‘給優惠’,那么現在成都更關注‘給機會’,”該負責人表示,“通過開放城市場景、鼓勵國有主體率先使用,我們幫助創新技術快速迭代、成熟產品擴大市場。”這一做法已初見成效:圭目機器人的自動檢測機器人在歐洲航空樞紐機場應用;卡諾普機器人成為西南地區首家啟動協作機器人功能安全認證的企業;中科源碼長者陪伴機器人“小麗”已在多個養老場景“上崗”應用。
在平臺經濟領域,成都不僅吸引京東、抖音等30余家頭部企業在蓉設立區域總部,還培育出花娃、壹玖壹玖等本土鏈主企業。“平臺經濟不僅是線上交易,更深層次是供應鏈重構和生態圈競爭。成都的產業基礎和消費市場,為平臺企業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2025年1—7月,全市實現網絡零售額4350.2億元,同比增長9.4%,規模居全國城市第6,即時零售、直播電商等新業態增長迅速。
成都的新思考:
從“企業集聚”到“產業生態”
隨著產業鏈建設步入縱深,成都的重點產業鏈建設正經歷深刻轉變:從企業數量集聚,到構建融通開放的產業生態;從單鏈推進,走向跨鏈協同、區域聯動的大集群發展。
“產業鏈不能孤立生長,它必須嵌入有利于創新孵化、人才流動、金融支持和應用場景開放的生態中,”該負責人表示。成都目前已建成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4個省級集群,在航空航天、生物醫藥、軟件信息等領域形成全國影響力。在創新平臺方面,擁有低空經濟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14個、省級113個,為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提供堅實基礎。
區域協同也成為成都產業鏈生態構建的關鍵維度。以集成電路為例,目前成都共聚集成都海光等企業400余家,規模位列全國第8;軌道交通產品廣泛服務全國多地市域鐵路建設;生物醫藥領域近三年新藥出海交易額累計達260億美元,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
成都重點產業鏈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形成“創新-制造-應用”閉環。“我們不僅關注引進多少大項目,更關注能否培育出從技術突破到產業孵化、從標準制定到規模應用的完整生態。”他說。
如今,成都正通過開放城市場景、搭建共性技術平臺、深化跨區域合作等方式,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與資金鏈深度融合,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系統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