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3 點擊:次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遵循。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盤。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種類多、產業鏈條完整,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須加大創新力度,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轉型。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通過技術賦能和附加值提升突破“低端鎖定”,加快實現價值鏈躍遷。以先進技術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加大研發投入,聚焦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短板,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和產業化應用,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以消費升級為導向增加中高端產品供給。傳統產業要適應消費升級的需求變化,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通過提高質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產品質量,通過品牌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制造”高端品牌,加快產品迭代升級。
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數智技術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有力抓手。要聚焦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重點產業領域開展科技攻關,持續推進各行業數智技術賦能,利用數智技術對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企業數智化轉型水平,持續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不斷優化政策供給、強化市場化服務,破解中小企業“不想轉”“不會轉”“不敢轉”的困境,推動數智化轉型向縱深推進。
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綠色科技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綠色技術,從根本上解決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瓶頸制約,促進傳統產業摒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以產業“含綠量”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含金量”。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造紙、印染等重點行業,從原料、用能、工藝、產品等方面全鏈條發力,積極應用先進裝備和工藝,加快用能設備更新換代,推廣節能低碳和清潔生產技術裝備,推進工藝流程更新升級,推動傳統產業“擴綠增效”,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重點行業綠色改造升級。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引擎
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點,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之一,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在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形成經濟發展新優勢。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強基礎共性技術供給,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發揮頭部企業帶動作用,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生動局面。要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實現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是全球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性力量。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要強化國家統籌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突出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要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破除市場分割,推動人才、技術、數據等優質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流動。要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在統籌協調、產業政策、配套支持方面的作用,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提供保障。
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先進性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要深入研究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打造全球競爭新優勢。
加強前瞻謀劃布局。各地要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結合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未來產業重點方向及特定細分領域,科學布局未來產業。要積極營造未來產業優良生態。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著力在更大范圍內集聚優質資本、關鍵資源、先進技術、拔尖人才等,加快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未來產業創新生態。要積極打造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引導各地結合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合理規劃、精準培育和錯位發展未來產業,在一些科研力量強大、創新能力強、創新環境優越的地區,加快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打造一批標志性產品,加快形成未來產業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構建具有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積極探索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未來產業尚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很難在短期內見到直接經濟效益回報。未來產業獨特的產業特征對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戰,需要通過制度創新與政策賦能構建起可持續的投入增長機制。要做好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切實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和導向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要倡導多元投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應未來產業特征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通過稅收補貼等方式,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探索投入,增強社會資本參與動力,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為未來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作者:鞠秋云 省委黨校(遼寧行政學院、省社會主義學院)】